最后3.9秒,中国男篮以89-90微弱差距落后于澳大利亚,胜负就在这一投之间。廖三宁精准的传球划过空中,胡明轩快速接球后通过一个假动作巧妙晃开了防守球员,随即起跳投篮——篮球砸在篮筐前沿,犹如悬在空中的梦想,在空中久久弹跳后无声地落地。赛后,关于这一球的讨论在网络上激烈展开,然而与三年前张镇麟在亚运会决赛时的情况不同,这一次,舆论的声音大多在为胡明轩辩护:“他敢投就是担当”,“这是最合理的选择”。即便都是错失绝杀,为什么两人却有如此迥异的评价呢?将这两次瞬间放在一起,或许能揭开其中的深层次差别。
胡明轩的这一投,实际上有着三个关键的前提。首先,胡明轩的三分球状态极为火热,本场比赛他7投5中,命中率高达71.4%,他此时的手感正处于最佳状态;其次,澳大利亚队在防守时过度收缩内线,导致底角防守漏洞明显,他在接球后晃开防守者后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干扰,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出手机会;最后,比赛当时中国队仅落后1分,三分绝杀直接能锁定胜局,而如果选择两分得手拖入加时,剩余的时间已经不足4秒,且对方仍有反击机会。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正是教练安排的最理想的终结方式——让状态最佳的球员在自己最擅长的区域完成一击致命的进攻。
展开剩余78%相对而言,2023年亚运会决赛时张镇麟的表现则截然不同。那时,中国队落后菲律宾1分,张镇麟接到球时篮下空旷,胡金秋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突进内线完成上篮或制造犯规,几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张镇麟选择在距离篮筐约4米的地方急停跳投——这种投篮并非他的强项,在整个亚运会系列赛中,他的中距离投篮命中率仅为38%,远远低于篮下的72%。更为关键的是,比赛剩余8秒,哪怕是两分打进,球队仍有足够时间防守对方的最后一攻,但张镇麟的选择却直接断绝了这个可能性。
胡明轩和张镇麟的决策可以用“扬长”与“避短”来对比。胡明轩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他最擅长的三分球,而张镇麟则选择了自己相对较弱的跳投。篮球比赛中的每一次选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赌博,而是建立在球员自身状态、战术安排以及比赛形势的综合判断之上。
胡明轩之所以能够获得“敢投就是担当”的评价,离不开他在比赛中的全场表现。全场26分的贡献,首节替补出场后连得9分打破僵局,第二节连续两记三分稳定局势,末节又屡次突破制造杀伤,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了球队的“胜负手”。当他在最后时刻持球时,球迷看到的是“核心球员承担责任”的信任,而非“贸然出手”的批评。
相反,张镇麟在亚运会决赛中全场11投仅3中,三分球5投全失,贡献仅有6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放弃了手到擒来的内线机会,选择高难度跳投,不免让人质疑他的决定:在这种状态下,他为何不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赛后的讨论中,不少人对他投篮后的抱头动作表示不满。尽管这球未进,但球迷不满的原因并非球没进,而是他的选择不符合篮球最基本的战术原则——放弃更高成功率的方式去挑战自己的短板。
有声音将这一切归咎于“结果论”,认为这只是对结果的过度解读。但实际上,球迷在乎的从来不是“进没进”,而是“该不该”。胡明轩的那一投虽然偏出,但解说员杨毅明确指出:“这球没毛病,换谁都得这么打。”篮球场上没有100%的命中率,但每一次出手都有其合适的理由。张镇麟之所以遭遇批评,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命中,而是因为他做出了与比赛局势不符的选择,这种违背篮球基本逻辑的决定让人失望。
胡明轩在最后时刻的错失,可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遗憾,但绝不会是污点,因为他站在了最应该站的位置,做了最该做的事——这个选择本身,就足够了。而张镇麟赛后表达的乐观心态:“中国队会越来越好”,虽然是对未来的期待,但他也承认了当下的失误。
在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张镇麟的选择有问题,按照他的体能和当时的情况,突破上篮或扣篮才是最好的决策,怎么可以否认这一点?而他在投篮失败后不去主动犯规,却在原地抱头,这一动作让人气愤。尽管如此,有人指出,这样的批评可以接受,但不能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层面。
无论如何,赛场上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充满了复杂的考量与不确定性,作为球迷,我们应当在尊重每位球员的努力和选择的基础上,理性看待比赛中的每一个瞬间。
发布于:福建省高开网配资-免息配资公司-免息配资炒股-带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