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中叶,中国空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实现,但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屈辱与不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防空形势逐渐成为我国空军面临的最大挑战。那时,中印边界尚未明确划定,印度战机时常对我国西藏领空进行挑衅。而面对印度空军的强大力量,中国空军不仅无法占据任何优势,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最基本的防守都显得力不从心。西藏领空成为中国空军的“痛点”,这一局面持续了整整四十年。这段历史至今依然令人难以释怀,但也正是这段历史促使中国空军从“追赶者”逐步转变为“领跑者”。
印度空军的起步远远早于中国。1947年印度独立时,空军就已经拥有570架英式战机,这些战机大多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机型先进、性能优越。而中国空军的“诞生”则要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初期的空军力量不足200架,且大多是各国淘汰的老旧飞机。这些飞机不仅零部件严重短缺,飞行员的训练也存在巨大问题,许多飞行员甚至是从陆军转业过来的新手,驾驶舱内连仪表盘上的英文标识都难以辨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军要与印度的空军较量,几乎就是“螳臂当车”的局面。
展开剩余81%西藏的地形险峻,空气稀薄,给中国空军的作战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的战机在高原上起飞时,由于发动机动力不足,滑跑距离远远超过平原机场,而飞行后机动性大大下降。相比之下,印度空军的飞机则能够从平原机场轻松起飞,不仅可以满载燃油和弹药,还能在高原上飞行时保持良好的机动性。在那个时期,印度的战机在西藏上空几乎是“肆无忌惮”,有时印度侦察机甚至能低飞至接近山顶,飞行员的面容清晰可见,而中国的空军则无能为力,连一次简单的驱离都无法实现。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那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歼-6面对印度米格-21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米格-21不仅飞得更高、更快,其机动性也远超歼-6。即使中国飞行员将歼-6的操纵杆拉到极限,飞机在空中抖动得像要散架,依然无法突破米格-21的高度限制。中国空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战机在头顶自由盘旋,而无可奈何。这种无力感远比失败更为沉痛,成为那一时期飞行员心中的深深痛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空军逐渐增强。在1980年代,印度引进了米格-25,这款号称“高空高速怪物”的侦察机,不仅飞行速度极快,升限也超过了3万米,几乎没有哪款国产飞机能够追得上它。米格-25曾直接飞到中国成都上空,拍摄了许多重要军事目标。尽管中国空军的歼-8战机全力追踪,但米格-25的飞行高度让其几乎没有机会被锁定。而且,由于米格-25飞行高度远超我国的防空导弹有效射程,它几乎不惧任何防空火力,给中国空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经过40年的被动局面,直到1992年,转机才终于到来。中国引进了苏-27战斗机,这款战机不仅具备强大的高原作战能力,还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整体战力。在苏-27入列后的首次高原模拟拦截训练中,我军成功锁定了“敌机”,这一突破性成果令中国空军士气大振,也标志着中国空军首次具备了与印度空军平起平坐的能力。然而,中国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因为依赖进口武器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军事自主研发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于是,中国开始加大自主战机的研发力度,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和试飞员在艰苦的环境下,夜以继日地进行歼-10的研发。经过多年的努力,歼-10终于成功列装,中国空军的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从此,西藏的天空不再是印度空军的“后花园”,而是中国空军的重要防线。进入2017年以后,歼-20隐身战机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空军的空中优势。歼-20能够在不被雷达探测的情况下成功锁定印度战机,使得对方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中国空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达40年的屈辱与压力中,逐步走向强大。从引进苏-27到自主研发歼-10,再到歼-20进驻藏南空域,直到无侦-7无人机的电子干扰,中国空军用这四十年完成了从弱势到强势的转变。如今,在中印边境的天空中,中国空军已经常态化巡逻,西藏高空的防线坚不可摧。这一切,背后是无数飞行员、科研人员和军事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他们跨越高山,战胜困难,为今天的中国空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
央视《特别呈现》2015.12.02《军工记忆 第五集 “歼-10”战斗机》
央广网2018.12.18《步入“快车道”!中国空军的40年发展,这“三化”你应该知道……》
发布于:天津市高开网配资-免息配资公司-免息配资炒股-带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