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公安局,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警察,他们不常持枪缉凶,却以相机为“武器”,用镜头记录警营点滴,传递战友心声。从一个人的热爱到一支战队的使命,跨越二十载春秋,他们用镜头记录警营百态,以光影诉说警察故事。这段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旅程,见证了一代代警营记录者如何将个人热爱淬炼为集体使命,让警察故事在快门声中永恒流传。
从刑侦一线到光影人生的转型
矣建云的警察生涯始于1998年,在派出所刑侦中队埋头办案七年后,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亮起红灯。“我热爱这份工作,但不能被工作干垮,需要寻找生活的支点。”矣建云表示,这个朴素的想法,成为他人生转折的起点。2005年,单位推出“艰苦奋斗锻炼计划”,鼓励城区民警去偏远山区工作半年。矣建云主动报名,在寂静的大山中找到了调整的契机,开始接触摄影,用镜头记录生活。
展开剩余80%从山区归来,矣建云背起相机,将镜头对准最熟悉的战友。他捕捉刑警与黑夜为伴的孤独、勘查现场的专注、破案后的疲惫与欣慰,这组后来命名为《刑警日记》的作品,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其中一张照片令他至今难忘:勘查现场的刑警在闪光灯亮起的瞬间突遇降雨,画面充满戏剧性与情感张力。这张获得全市公安机关摄影比赛一等奖的作品,不仅给了他莫大鼓励,更成为他调入市局新闻宣传处的“敲门砖”。
在宣传处,矣建云遇到了人生导师潘增良。一次突发案件处置中,震爆弹在潘增良脚边炸响,他虽被震得暂时失明失聪,却仍坚持拍摄。这种在危难时刻展现的专业精神,深深烙印在矣建云心中。当他自己面对持爆炸物嫌疑人的危险现场时,脑海中闪过师父的身影,“如果是我师父,他也会上”的信念推动他毅然向前。师徒二人曾在昆明暴雨内涝时,分别从城市两端出发,在积水中记录民警救助群众的瞬间。当他们满身泥泞在单位汇合时,顾不上吃饭便立即导出照片,因为他们深知,这些影像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危难时刻的力量。
师徒接力与战队凝聚,光影中的精神传承
2016年,云南公安文联举办首届全省公安摄影PK大赛,昆明市公安局5名参赛队员组成“K5”摄影战队,一举夺得团体及个人第一,战队由此得名。这支横跨“60后”到“00后”的队伍,形成了代际不断层、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队员们分散在不同岗位,遇大型活动便迅速集结。在2018年省公安厅重大演练中,七八名队员奋战整周,每天风吹日晒,回来还要修图,却因热爱而干劲十足。
战队鼓励思想碰撞和交流,不同年龄和摄影风格带来多元视角,丰富了团队的创作生态。然而,更体现战队情怀的,是他们持续两年为全市同事免费拍摄警礼服肖像的行动。“一些老警察直到退休还没有一张好的照片,我们就帮他们拍。”队员们借来各种型号的警服,精心布置影棚,为老同志留下最英武的影像。这个行动已超越宣传工作本身,成为服务警队、温暖警心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K5”摄影战队圆满完成COP15、南博会安保等重大拍摄任务,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屡获殊荣。他们始终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聚焦警民故事与民警爱岗敬业的瞬间。随着职务变动,矣建云亲临一线拍摄的时间减少,但一次参加全国摄影家协会培训的经历,让他对公安摄影的价值有了新认识。一位摄影师用二十年记录海岸线变迁的作品深深震撼了他,“二十年苦心经营,需要的不仅是热爱,更是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矣建云意识到,“公安摄影是一座富矿,只有我们有开采权”。外界摄影师再优秀,也难以如他们般深入警队进行长期系统记录。他立志用二十年去深度记录中国警察这个群体,呈现这个时代的警察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这份使命感让他对传承更加迫切。2024年开创的《K5警像》栏目,成为战队发声的主阵地,更多新鲜血液加入,用镜头参与警队建设的成长史。
近日,矣建云受邀在公安部新闻宣传局举行的全国公安新媒体创作培训中授课,这既是对昆明公安宣传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与鞭策。从单打独斗到组建精英战队,矣建云和“K5”的故事远不止于摄影技术的精进。它关乎一种精神——对警徽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责任,这种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快门声传递下去,续写着永不落幕的“新警察故事”。在这卷未完的胶片上,一代代警营光影记录者仍在奋力书写,让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警察瞬间,都在光影中化为永恒。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郑荣行
编辑:冯颜
审核:王海涛
终审:彭德光
发布于:云南省高开网配资-免息配资公司-免息配资炒股-带杠杆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